生產力促進局研發之新降解技術,簡言之就是以廢料原料做添加劑,用廢金屬加入塑膠令其分解。
林子聰表示,研發人員先熔解金屬,并制訂金屬“螫合技術”以穩定金屬氧化劑,從而控制可降解纖維的保質期,使其達至理想壽命。由于金屬與膠本身是不能混合,金屬須先以有機成份包?,這些有機物質都是採用較天然的,如動植物脂肪或油,亦即是肥皂成份,發揮催化作用,該成份則促使金屬可與塑膠混合。
完成混合部分,研發單位便會將混合物加入傳統的塑料造粒機,透過機器的冷凍及打碎等程序,將其變成粒狀,俗稱為“模粒”,而這些模粒便成為可降解纖維產品的添加劑。林子聰說,生產商只要購入這些模粒,并用以加入生產程序中,毋須改動任何生產線,便能生產可降解的髮網、口罩或手術袍等。無紡布的主要成份是聚酯及聚乙烯(PE),今次的研發成果,可令超過九成的無紡布成為可降解物料。
林子聰表示,由該種添加劑製成的人造纖維,是以“氧化生物降解”技術進行降解,在陽光下的分解時間只需約六星期,而可降解人造纖維的分解速度,可透過添加劑分量控制。
林子聰解釋,可降解人造纖維主要以兩個降解方法進行,首先是以紫外線及高溫令其氧化,若分子量是5000單位以下,即表示分子被“打散”,成份可讓細菌吃掉,回歸大自然,完成生物降解。塑膠分子量約為20000多單位,但細菌要在分子量低于5000單位下才可以進食。而國際研究所亦驗證了,透過新配方開發的聚酯纖維,其分子量(MV)可由22000單位減低至少于5000單位,顯示可有效讓生物降解。 |